前几天,微博热搜上出现了一个这样的话题#结婚有必要买房吗#,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。
这一热搜源自韩国统计厅近日发布的一项统计资料,韩国无住房新婚家庭占比近6成。
在韩国不以买房子为终极目标,所以有房子的年轻人很少,租房子的很多。
国内现在很多人结婚,都会考虑房子的问题,毕竟每个人都希望结婚之后有一个稳定的住所,你认为结婚有必要买房吗?
在针对这个问题的投票中,18.384万人参与投票,有14.3万人选择了“有必要”。
网友们在评论区更是各抒己见:
网上观点主要有四种:无房不婚;奋斗就行;不结婚但想买房;为了孩子不买不行
无房不婚派认为,中国人骨子里的成家立业观是有道理的,租来的房子始终没有家的感觉,更何况社会提供的很多福利都是依托房屋产权,房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。
奋斗就行派认为,爱情和婚姻不该被冰冷的钢筋水泥绑架,真心相爱最重要。
不结婚但想买房派认为,买房和结婚没有关系,甚至没有结婚的必要,但是房子一定要有。
网友考虑最多的还孩子读书的问题,为了孩子上学,必须尽早买房。
今年5月20日,贝壳找房发布《2020婚房消费调查报告》,在受访人群中,正处于适婚年龄的90后占比超60%,调查发现,年轻人越来越难接受租房结婚。95后群体拒绝租房结婚的比例已达到56%,这一比例在00后中更高。
现在的年轻人要么不结婚,要么结婚生子快节奏,所以大部分的家庭都会准备婚房。这也是中国家庭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。调查中仅有4.8%的人认为不用为儿女准备婚房。
有房更有安全感。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仍然会把安全感寄托在一套房子里,准备一套婚房仿佛已成为一种定则。其次,准备婚房也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保障,租房子不稳定,孩子户口和上学也会存在很大问题,34.4%的受访者表示拒绝租房结婚是考虑到孩子的未来。
“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”和“有了房子才有家”这两个观念完美融合,造就了“学区房”。
因此,学区房也就成为众人争抢的资源,学区房的价格也一再被抬高。
此前,一条“清华北大博士夫妇买不起学区房”的新闻,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和讨论。还有“单亲妈妈为女儿读名校卖掉祖宅换学区房,靠租房陪读”的社会新闻,令人唏嘘不已。
对于这种心理,地产开发商也为自己的营销找到了发力点,大肆宣扬楼盘周边有学校规划或者模糊概念,将“挂名校牌”的学校宣传成名校,针对这点,早有政策规定,房企不得将未建成的学校作为广告宣传,但是还是不少楼盘暗度陈仓,打擦边球。
比如,保利洪都里,购房时声称自己是学区房,但后来学校不翼而飞;凯宇海德公园,承诺可以读洪新学校,但后来也无法就读……购房者也就只能吃哑巴亏了。
所以,在购房时,不要轻信学区规划,另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:
1. 落户问题。一套城区房产只作为一个家庭适龄儿童、少年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依据;三年之内再次使用该套房产作为义务教育入学依据的适龄儿童、少年,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其实际居住地相对就近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学位。
2. 注意片区调整。受生源人数影响,每所学校每年招生区域也会适当进行调整,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有就近入学需求的购房者,如果提前“打埋伏”所选择的区位不准,很有可能会面临“放空炮”的尴尬情形。
3. 了解政策规定。各个区县对“就近入学”规定也有所不同,因此对于购买“学区房”的购房者来说,在购房之前一定要事先了解清楚政策上的区别。一定要在购房之前到该区域学校就此事详细咨询,包括入学的年限、同一套房的名额标准等,确定自己的购房行为和学校入学要求相吻合。
4.警惕山寨学区房
有些楼盘虽然与名校仅一墙之隔,但并非意味着就能进入该学校就读。
虽然“就近入学”是指在距离居住地一定范围内的学校就读,“就近入学” 中的“就近”指的是相对就近概念,而非绝对地理位置的远近。
目前市场上有些楼盘不管三七二十一,将附近所有学校统统放进自己的宣传中来,并宣称自身为“学区房”,其实楼盘能否划入学校的招生范围,需事先了解清楚。而对于少数与名校距离很近,但并不是其招生范围内的“山寨学区房”,则一定要当心。
为了缓解各区学位紧缺的现状,南昌各个区域都采用改、扩、建学校或者采用引进名校的方式来平衡教育资源。今天,网易房产南昌站整理了一批2020年开建、在建或者是即将建成的学校,以供参考。